29.Koki Tanaka ( 田中功起 )
1975年出生於日本櫪木縣 , 目前居住與工作在東京

Selected Exhibitions

 

  • 2006 Le Cabane, Palais de Tokyo, Paris
  • 2005 Premieres (Screening) ,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 2004 Roppongi Crossing: New Visions in Contemporary Japanese Art (Curators: Mami Kataoka, Minoru Hatanaka, Iida Takayo, Hisako Hara, Takashi Azumaya), Mori Art Museum, Tokyo
  • 2003 Kokoro no Arila, Location of the Spirit: Contemporary Japanese Art, Hungary/Russia
  • 2003 Echigo-Tsumari Art Triennial 2003, Echigo-Tsumari Region, Niigata
  • 2002 Kumamoto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ATTITUDE 2002,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Kumamoto

 田中功起於1975年出生於日本栃木縣,現住東京,於當地任職。

藝術家要怎麼做,才能改變我們對日常生活的世俗看法?田中功起開始了這個無盡的探索,主要透過錄像、雕塑、以及各種裝置來呈現。他將攝影機聚焦到日常生活中的小東西上,捕捉這些物品的動作、以及在平凡無奇的畫面中默默所佔的位置。他讓影片不斷重覆,去掉主體敘事的參照,而讓它單純地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例如,他過去曾拍攝過一杯不斷溢出的啤酒、不停彈跳的籃球、衛生紙在風中飄動不止,還有假髮在空中不停舞動。透過這種錄像,田中使觀眾瞭解,事物總是若有似無地彼此連接。同樣地,田中的作品也讓我們體認到自己也是這種現象的一份子:不過是整個世界機器的一個小齒輪罷了。

在台北,田中走過大街小巷,尋找了十二個普通家庭,拍攝他的新作。十二這個數字讓我們想到生命的循環,像一年有十二個月,星座共有十二個。藝術家和城市互動,讓物體和地點之間有了無形的連結。錄像影片的主角是衣架、毛巾之類到處都找得到的日常生活東西,但有了不同的運用。最後作出的裝置結合物品本身和十二台放影片的螢幕,影片中的物品運用都和原用途大不相同,帶出超現實主義的氣息,而超現實也正是由物件的偶然組合而激起靈感。田中的裝置能啟發觀眾,讓他們找出物件和他們的想像之間的連結,也使觀眾改變對日常生活的固定價值觀。以這種方式,田中轉為注視我們周遭的世界,創造出無止盡的影像,就好像我們身處於無止盡的夢境之中。因此,他的作品也成為我們生活的隱喻,這個生活則是偶然而充滿幸運的。


30.Francesco Vezzoli ( 法蘭契斯柯 . 維佐里 )
1971年出生於義大利布雷西亞 , 目前居住及工作在米蘭

Selected Exhibitions

 

  • 2006 The 2006 Whitney Biennial,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 2005 Francesco Vezzoli, Museu Serralves – Museu de Arte Contemporânea, Porto
  • 2005 La Biennale di Venezia, Venice
  • 2004 26 a Bienal de São Paulo, Pavilhão da Bienal (ciccillo Matarazzo), São Paulo, Brasil
  • 2004 Exoeriments with truth, The Fabric Workshop and Museum, Philadelphia, USA

法蘭契斯柯.維佐里重拍《羅馬帝國豔情史》無疑贏得了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的「醜聞大賞」。有些專家認為是天才之作、有些則嗤為無稽之談,但不論如何,一般大眾的確為之深深著迷,他們的確看到,在片子裡閃閃躲躲、嘻笑做作的演法,還有公然玩弄歷史題材的背後,有一個藝術界甚少觸及的領域。對我們這個粗俗而又一心著迷於名人和性的社會,這是一份合適的獻禮,目的不是要批評諷刺這種作法,而是甚至要在被諷刺的主題出現之前,就先一步加以諷刺。

維佐里的《羅馬帝國豔情史》之所以是一部了不起的當代藝術作品,原因常常被忽略:這根本還不是一部影片,只是預告片,而正片很明顯根本不會開拍。片中有巨星海倫.米倫、班尼西歐.迪特洛,寇特妮.洛芙,再加上凱倫.布雷克,另外還有配音員嚴肅地講著電影預告那種制式化的噱頭,但維佐里的重點有一部分其實在於:他的《羅馬帝國豔情史》可能是你根本無法付錢看到的,有的只是正片前的一場三分鐘預告。

維佐里最近首次於美國洛杉磯的藝廊中展出作品,在開幕後的晚宴上,可以看出假弄嘲諷已經逐漸成為他作品重要的一部份。晚宴上,滿室巨星與趨炎附勢者都聚在比佛利希爾頓飯店,紀念《羅馬帝國豔情史》原片的導演維多八十歲生日,但在酒過三巡之後,他們才知道那天根本不是維多的生日,不過是維佐里假造出來的。

而維佐里這種不斷嘲弄的態度,正反應了他對目前藝術世界愈趨浮華不實感到不耐,這點在他呈現於台北雙年展的作品《又見〈瑪蓮娜〉:好萊塢的真實故事》中清楚展現。此片以令人熟悉的狗仔隊方式拍攝,模仿那些揭發好萊塢黑暗面的實境電視節目。《又見〈瑪蓮娜〉》講述著維佐里這個藝術家的可怕「事實」,說他一夕成名,讓他染上了一些古怪的行徑、拍了一部奇爛無比的新片、而且還沉迷於毒品、男妓、最後無可避免地在後院的游泳池裡溺死。和維佐里其他某些作品比起來,雖然這一片比較無法令人信以為真,但《又見〈瑪蓮娜〉》仍然顯示出,我們對藝術的期待(少得可憐)和對藝術家的期待(要求甚多)之間,有著莫大的差距。 



31.VIVA
1975年出生於台灣宜蘭 , 目前居住及工作在台北

Selected Exhibitions

 

  • 2006 Comicket, Tokyo, Japan
  • 2006 Comiter, Tokyo, Japan
  • 2006 Comic City, Tokyo, Japan
  • 2006 Comic World, Hong Kong

「同人誌」源於二十世紀初期的日本,一群文學作家同好自費出版刊物作為交流的同人活動,後來慢慢演變成以青少年次文化中的漫畫為主流的「漫畫同人誌」。漫畫同人誌大體上又區分了「演繹」與「原創」兩類,演繹同人誌即是擷取當下流行的商業動漫畫角色加以自由想像劇情創作而成,而原創同人誌則屬於完全自創的主題風格。日本同人誌活動挾著動漫畫巨大的傳播影響力,對於亞洲其他國家的次文化風貌亦產生了深遠影響,台灣的同人誌活動便是移殖自日本,但在同質次文化感染之下,它也演變出各類不同的新詮釋,原創型同人誌作家VIVA便是一位重要的代表。

VIVA的最大創作特質便在於排除受日本風格影響,截至目前為止的十七部出版品,緊緊環繞在他的自我身分與生存環境主題,其關心的議題極為多變。VIVA以中國經典著作《三國誌》與《論語》為藍本所改編的多本四格漫畫,將傳統文化及典故轉譯為當下的次文化現象,它明顯的以極度戲謔手法在探尋自我與生存環境間的定位,以明確表達自我存在的主體意識,這個傾向在他的最新創作《同人誌的同人誌》中表露無遺;《同人誌的同人誌》將作者自己的同人誌經驗轉為四格漫畫,它一方面反應了同人誌創作者的生存艱辛,另一方面也提示了生存環境啃蝕自我主體認同的危機現象。

VIVA的最新裝置嘗試,將以他的創作歷程,反應身為同人誌創作者的身分追尋。如圖書館檔案櫃般的120個抽屜中,放置了歷年創作的120幅四格漫畫,我們每拉開一個抽屜,便感受了作者身體力行的一次過程。 


32.王虹凱
1971年出生於台灣雲林 , 目前居住及工作在紐約

Selected Exhibitions

 

  • 2006 VIII Salon International De Arte Digital, Havana, Cuba
  • 2006 "!@#$%" selected group show, the:artist:networknewyork, New York
  • 2005 International Tr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 Yokohama, Yokohama, Japan
  • 2005 Art in Odd Places, HOWL! Festival, New York

《中庭的二重奏》(Duet in the Courtyard)是一件為台北雙年展限地製作的多聲道聲音裝置作品。藝術家預先在美術館的中庭露天咖啡座錄下了訪客的腳步聲,然後再經由十個喇叭在原地播放出來。

藝術家觀察到人們的行走腳步與空間的相對關係,因而引申了「腳步」所進入之特定空間的意義。人們的行走總是帶有目的性,前往某處從事某事,「腳步」或只是跟隨著人的附屬品,就像影子一樣,它們不是思考的中樞,卻跟隨著人的意志而行,但腳步不同於影子,它除了接觸所經過的環境之外還會發出聲響,其聲響反應了周遭環境的氛圍與行走人情緒的雙重性。《中庭的二重奏》將台北市立美術館設定為收集腳步聲響的特定場域,到美術館的參觀者來來往往,他們經過藝術作品,駐足後離開,再進入沒有藝術品的中庭露天咖啡座,停留後再離開.....,在或稀疏或複雜,或緩慢或急促,有如交響和絃般的不同腳步聲中,形成了人的活動與特定空間關係的連結意義,當現實腳步聲響與錄製的腳步聲響重疊出現時,它象徵了存在現實的自我與歷史過程中的他者的對話,它都圍繞在這個特定場域中,形成累積似的經驗遺跡,看不到也不以真實物件形式存在,但卻迴響在真實的空間中引發我們對當下場域的感官思考。

王虹凱的創作向來包含聲音及影像等複合媒介,在幽微的模糊性中常呈現動作、姿態、聲響、時間、地域與文化的重疊性關係,它們在相互的感染之中,用以確定每個部份的自我主體位置。 


33.Nari Ward ( 納利 . 華德 )
1963年出生於雅買加聖安德魯 , 目前居住及工作在紐約

Selected Exhibitions

 

  • 2004 Postcards for Cuba: A Selection from the 8th Havana Biennial, Henie Onstad Kunstsenter, Oslo, Norway
  • 2003 Whispering Lights, 8th Havana Biennial, Havana, Cuba
  • 2002 Documenta XI, Kassel, Germany
  • 2001 The Overexcited Body, Museum of the Arengario, Piazza del Duomo, Milan, Italy
  • 2001 Crossing the Line, Queens Museum of Art, Queens, NY
  • 1994 Idle / Drift, Le Magasin, Centre National d’Art Contemporain, Grenoble, France
  • 1993 Carpet Angel, The New Museum, New York, NY

 從1990年代早期以來,納利.華德就是美國最具表現力與創新能力的裝置藝術家之一,但直到近幾年,他的作品才傳至美國以外而廣為人知。他喜歡用收集來的材料製作房間一般大的作品,而最根本的藝術主題則是討論藝術家所用的各種材料之中所包含的多重意義:文化、經濟、甚至是藝術家自己的一生。這些意義從來就不會是中性或抽象的,華德的作品很多就是要在一個較大而包含萬物的架構中、帶出這些潛在的意義,再經過進一步檢驗,使架構與材料間的意義變得明朗。

在華德最著名的裝置作品《奇異恩典》中,用了幾百台的二手嬰兒車,做出如儀式般的圓形,營造出神秘的氛圍,並抵銷了嬰兒車功能上的意義。隨著我們慢慢發現每台嬰兒車可能都曾服務過一整個世代的嬰兒,要到完全無法使用才被丟棄,更加強了整個氛圍。華德的嬰兒車之環承載了過去、又開啟了未來,再加上現場播放著福音歌手之后瑪哈莉亞.傑克森所唱的「奇異恩典」,更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在一個非常特別的機會下,華德和多年合作的編舞羅夫.拉蒙合作,創造出了令人永難忘懷的效果:使用數百個街上能找到最便宜的空酒瓶,讓它們從天花板緩緩催眠似地排下,形成一面閃閃發光、色彩繽紛的玻璃牆。

華德在台北雙年展將展出《瀝青人》,是一個大型的站立人像,除了手臂之外,身上幾乎都塗滿了平常用在道路上的柏油。整個景象令人不安,似乎因為這間接影射到美國南方民間的「兔兄弟和柏油娃娃的故事」,這個故事裡有強烈的種族歧視色彩,現在已經很少聽到了,故事裡有一隻壞狐狸和一隻柏油做成的巨大娃娃,娃娃被動的態度激怒了狐狸,讓牠生氣地攻擊娃娃,狐狸打到最後,手、腳、頭都陷在柏油娃娃裡,無法逃脫。而在華德的版本中,這個巨大的人像壓迫著我們,就像是新原始的塑像,表面材料詭異,更強調出它的拜物色彩,這完全只是一個假的偶像,而且甚至也不打算要偽作真實… 

34.吳俊輝
1966年出生於台灣台中 , 目前居住及工作在台北

Selected Exhibitions

 

  • 2006 Another Wave: Global Queer Cinema, the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USA
  • 2006 A Journey into Intimacy of Film, Into the Light & Lost Generation Space, Kuala Lumpur, Malaysia
  • 2005 The Post-Stone Age, Art Taipei 2005, Taiwan.
  • 2004 Hitchcock Revistite, Centre Pompidou, Paris, France
  • 2003 Fresh Eyes: New Artists at Cinematheque Program 15: Unspeakable Intimacies: Tony Wu, San Francisco Cinematheque, USA
  • 2001 Big As Life: American History of 8mm Films,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USA
  • 2001 Small Gauge Films: Intimacy, Robert Beck Memorial Cinema, New York, USA

2003年美國重要實驗電影作者史坦.布拉克基去世,這引發了吳俊輝對他所創作之經典作品《蛾影》(1960)的觀影記憶,那是一部沒有使用攝影機,而在透明膠片上拼貼花瓣及植物以產生蝶蛾紛飛的奇妙影像。《(男孩)轉世》便是一部向布拉克基致敬之作。吳俊輝從電影工作室的垃圾桶中撿拾他人所遺棄的素材膠卷,然後將乾燥花瓣黏貼在影片上,以形成一個雙重的交疊幻象;原先被棄置的男孩影像,經過作者的再製而被重新賦予轉世生命,就像在重新凝視與省思機械複製開端時代的文明。

吳俊輝的實驗電影創作善於再利用舊有影像檔案,使其作為介質以重新省思自我與媒介的關係。例如2000年的作品《洗澡狂》便是將希區考克名作《驚魂記》(1960)中的浴室謀殺片段,還原成單格靜照,再次通過音畫的重複剪接,以顛覆觀眾期待戲劇高潮的觀影經驗。在動態影像的連續組成畫面中,吳俊輝反覆實驗著「動」/「靜」之間所延伸的各種意義。其最新創作《歐洲甦醒》便是由靜止畫面出發,利用他多年來在各地旅行所記錄下的跨規格底片(35釐米幻燈片、16釐米、8釐米、超8釐米....)重組拼貼,使之進入每秒二十四格的動態電影時間性之中。作者在異國所經歷過的各種風景已成檔案,他將這些檔案與個人成長的私密生活照以手工方式交相重疊,透過對影格停留時間的數位化控制,其所產生的不同時空對話,激起了他對自我身分與土地的各種異想。《歐洲甦醒》試圖同時喚醒作者與觀者內心深處的記憶。


  

  

    


To be continue.....




【註】所有資料來自於→台北雙年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so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